欢迎来到故事大全网!

关于古代著名人物励志故事【五篇】

励志故事 时间:2023-11-03

【www.11qkm.com--励志故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著名人物励志故事【五篇】,欢迎品鉴!

古代著名人物励志故事1

唐代大文学家李白少年时期,曾一度贪图玩耍,不爱学习。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太婆在用铁杵磨针,深受启发。从此发奋学习,学业大进,闻名乡里。后来,经乡里文人举荐,十六岁的李白到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衙门里当了一名文书小吏。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五月,涪江暴涨,淹没了大片良田,冲毁了许多民房。可昏庸的彰明县令不但不设法救灾,反而硬拉着衙门里的人去观赏水景。

他们来到江边,只见黄水滔滔,急流似箭,浊浪中,卷杂着破板烂席、残枝败叶。忽然,有人惊叫起来:“死人!”众人随他手指方向仔细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尸从上游漂下,猛地一个大浪,尸体被冲到岸边,在芦苇丛中转了几转,一会儿又不见了。

面对被溺死的女子,脑满肠肥的县令却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地吟唱起来:“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珠。”只作出这几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随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气,眼下看到昏庸的县令竟以死尸寻欢作乐,更是火顶脑门,于是满怀疾愤之情,续了四句:“绿发随波改,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怨秋胡。”诗中,李白辛辣地讽刺县令就象春秋时代行为不轨、玩弄妇女的秋胡,应该让被吴王夫差冤杀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县令一听,脸色顿变,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李白料定县令必将寻机报复,便收拾行装,弃职回家了。

古代著名人物励志故事2

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为村里人所称赞。当地一个姓石的乡绅十分嫉妒,一心想找个机会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学”。

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蒲松龄,指着不远处被塌落的砖墙砸死的一只小鸡,信口诌道:“细羽家禽砖后死。”念罢,他又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龄来对。

聪明的蒲松龄早知石乡绅的为人,就心生一计,假装为难地说:“我哪能对得上先生出的妙句。既然先生非要我学着对不可。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试着对对吧!”

石乡绅信以为真,便点头同意了。

蒲松龄又说:“不过,还得请先生帮我记记,要不然,对完后面的,前面的也就忘了。”

石乡绅更得意了,心想,这一回准能看上这个小家伙的笑话了。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好,好,你说我记!”

蒲松龄扳着指头,一字一字地对开了:“粗可对细,毛能对羽,有家必有野,有禽还有兽,石同砖成对,先与后可联,生死相对,自不必说。总算都凑上了,请先生连起来看看怎么样?”

石乡绅照蒲松龄对的字一念,脸色“刷”地变得猪血般紫红。原来这七个字连起来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和小伙伴们齐声喊着这个对句,连蹦带跳地跑了。这个捞了一顶“粗毛野兽”桂冠的石乡绅,只好自认晦气。

古代著名人物励志故事3

年羹尧是清朝的一员大将。他少年时代骄横傲慢,不肯读书,动不动就打老师。家里先后给他请过三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这一来,再也没有人敢到他家教书了。年羹尧的父亲很是忧虑,无可奈何,只得张榜招聘老师,可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一人前来应聘。这一天羹尧父亲正在堂上发愁,忽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先生来访,表示愿意应聘。羹尧父亲说:“感谢先生的好意,只是我这不肖的儿子恶习难改呀!”老先生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早就听说了。没关系,就让我试试看吧!”

羹尧父亲见老先生态度坚决,大喜过望,当即留他在府上住下,并嘱咐羹尧好好听老师的话,不得再恣意妄为。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新老师刚来了两三天,年羹尧便逃开学了。老先生装作不知,也不去管他。就这样过了三个月。一天,老先生关起门来拉胡琴。忽然,羹尧推门进来说:“先生,我愿学这个。”可是刚学了一会儿,他又不肯学了。一天,老先生又吹起胡笳来,羹尧和上次一样,热了一阵子,很快又凉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天,老先生忽然一反常态,在院子里练起拳棒来。这下子可逗起了年羹尧的兴趣,看来看去舍不得离开。老先生说:“听说你力气大,善搏斗,找几个人比一下怎么样?”年羹尧当然满口答应,随即叫来十六个身强力壮的仆人跟他比试。只见他棍子一挥,如风似火,十六个人全跌倒了。老先生微微一笑说:“你敢和我比试吗?”羹尧犹豫了一会儿,真的与老师交上了手。谁知还不到一个回合,老师就不见了。羹尧好生奇怪,猛回头,发现老师正站在他身后呢!他自惭形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再要求老先生教他拳棒。老先生拿出一卷书交给羹尧说:“你先认真读读这卷书吧!”羹尧迷惑不解地问:“我学的是搏斗,读书有什么用?”老先生回答:“学搏斗,不过是打败一两个人,读此书,则能打败千千万万的人啊!”

年羹尧沉思片刻,觉得有理。从此以后,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古代著名人物励志故事4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本草纲目》内文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有趣多了。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时珍22岁时,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

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巨着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着述。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多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即流传于全世界。

古代著名人物励志故事5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本文来源:http://www.11qkm.com/lzgs/6800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