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故事大全网!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经典语句 时间:2021-05-16

【www.11qkm.com--经典语句】

贬谪指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两首以贬谪为题材的名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柳宗元 韩 愈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狂风。 乱飐:吹动。

  译文:(柳诗)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文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韩诗)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时代背景:

  柳诗: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 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四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韩诗:皇帝唐宪宗非常迷信佛法,元和十四年他派出一批太监与和尚,从法门寺把所传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迎到长安皇宫里供奉,顶礼膜拜三天之后,又把这节指骨送到长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一时间,京城内狂热活动,街头巷尾的老外的王公大臣们掀起了奢侈铺张的百姓议论纷纷。韩愈觉得皇帝这样崇尚迷信活动,对于国计民生丝毫没有好处。他花时间精心写了一道奏章(即《论佛骨表》),痛切地指出其害,请求皇帝立即下令制止。并勇敢地表示“佛有灵,能作祸祟(带给人灾祸),凡有殃咎(使受责罚、祸害),宜加臣身。”唐宪宗怒不可遏,几乎要下令杀了韩愈,幸有裴度等正直的大臣竭力救援,使唐宪宗不得不改变主意,但仍然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思考: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柳诗:惊风、密雨: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

  岭树遮目、江流迂曲:路途遥远,音信难通,归梦难成,愁肠百结。

  韩诗:云横秦岭: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

  雪拥蓝关:大雪寒天,英雄失路之悲。“雪”象征仕途上的坎坷。

  【方法】要了解作者的感情,就必须解析意象,还必须知人论世。

  接着,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

  探究一: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贬谪诗一般写哪些内容?)

  1、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牢骚不满,乃至忠而被贬的愤慨之情。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出长安时所作)”

  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8、坚贞自守之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刘禹锡、苏轼为一类,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探究二: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1、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探究三: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

  现在,我们该看看本次月考中的诗歌鉴赏题了: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1)简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诗后的这两道题目其实不外乎诗的内容(情感)和技法两个方面,看了上面这些详尽的论述,我们不是游刃有余吗?

  [练习]

  一、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两首诗内容相近,都          。

  2、在写法上,白诗纯用白描手法,而元诗则  。

  两诗都写了“残灯”和“风”,白诗是客观描写,而元诗                。

  3、两首诗的第三句同写诗人在病痛之中都是传神之笔。白诗写“眼痛灭灯犹暗坐”,写出了诗人读完元稹的诗,勾起对好友的思念与关怀,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 。

  二、再读试卷中的《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回答问题。

  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之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都描写诗人怀念朋友,孤灯独坐,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

  2、情景交融 只是写主观的感受。

  3、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诗人初次听到白居易被贬谪,出乎意料陡然震惊神态。

  二、1、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

  或: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柑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源:http://www.11qkm.com/jdyj/6437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