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故事大全网!

我们仨经典读后感

读/观后感 时间:2020-04-30

【www.11qkm.com--读/观后感】

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我们仨经典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经典读后感

  很早就买了这本书,搁置了很久。最近分两个晚上读完了它。深深缠绕在脑海里的,是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女儿钱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梦中,却能在现实里遇见;不是在梦中,却又如此真切。

  对于牵挂的人,无论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能相见。

  杨先生说虽然不在女儿身边,却能在梦中见到女儿日日的病况及生活情景,这种有些奇妙灵异的遇见,我是相信且亲身经历过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我。爷爷出殡的那天深夜,我起床上厕所,刚一下床,就听到了爷爷在叫我,我迟迟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诉姥姥我听到了爷爷在喊我。记忆里姥姥只是说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别这样吓孩子。”爷爷的声音就消失了。

  爷爷是瘫痪,却很疼我,小时候的我很活泼,每当在幼儿园学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会站在爷爷面前表演一番,记忆中的爷爷总是笑眯眯的。等我表演完,爷爷就从他座椅背后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给我(其实那是姑姑伯伯们拿给爷爷吃的,爷爷总舍不得,都留给了我)。爷爷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爷爷的床铺,把被褥掀开,床板上还有爷爷为我藏着的几本作业本、些许铅笔和一把多的三个或四个长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小时候特别喜欢那种三个或四个长的奇形怪状的,我老家叫这种花生“老等”),奶奶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的眼眶里充盈着晶莹的泪珠,不敢掉下来,那时候的自己,总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却总是忍不住。长大后,感动和煽情的时候很少了,有时候却还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泪来。

  所以,我自从小就特别相信灵魂的存在。对于深深挂念放不下的爱人,灵魂是永生的。

  杨先生用含蓄的表达,写出了杨先生、钱钟书先生与女儿钱媛的浓厚亲情。杨先生写因为当时革命形势动荡不安,他们几番搬家,生活简陋,却总是其乐融融,相亲相爱。家存在的形式,不在于陈设位置,不在于房屋大小,真正联系一个家的,是心系彼此,用爱串联,组成一个家的心脏。现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对租住的房屋总是很难说出“这是我的家”这几个字,下班回去的时候,总是冷冰冰,有时早上上班忘记关掉的饮水机,下班回去依旧在不辞辛劳的加热,保温,加热,保温,生生不息。当看到杨先生的这本书,我只想到了一个字:家。我也终于懂得为什么我始终难以说出“这是我的家”的缘由。杨先生,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媛叫做我们仨,杨先生书中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从书的结构来说,杨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并不能构成一个家,只是携手一生,相濡以沫的爱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们仨失散了,有了女儿钱媛后才是我们仨,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称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而无论他们如何奔波折腾,只要他们仨在,他们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后,杨先生的点睛之笔又让我眼前一亮。杨先生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的一生,总有结束的时候。再热烈跳动的心脏,也总会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爱的人和事物不会随时间随波逐流,他们仨失散了,彼此离开了,也只不过是去向了另一个世界,心的连接却无法中断。如文的末尾杨先生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经典读后感

  读杨绛的《我们仨》,这是一本颇为个人化的书,是一本告别的书,亦是一本思念的书。那不紧不慢的语调,确乎是老人才有的安详。

  《我们俩老了》,似乎是一个序言,一个“前篇”,两个人在梦里走散了,却怎么也无法再次寻见。

  《我们仨失散了》,是一个老人迷迷糊糊的低语,以锺书“开会”离家而开始的故事,宛若梦中。模糊的行程,模糊的风景,“不许询问”的客栈,难以抚慰的焦灼。看似安安静静的叙述,却难掩无法逃脱的压抑。那是在与至亲告别的“驿站”上,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的、绝望的、无边无际的梦魇。

  “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谁能算清呢?没有人能算得清,没有人真正愿意面对永远的离别。我们宁愿一程程送,只是期待着还能再见罢了,执意不肯松手,可内心里依旧是害怕的,“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明知无法阻止,却心心念念不忍离开,是人生中无法抵抗的悲凉。

  当自己最爱的人,相继离开,那种感觉宛如末日。只是,杨绛笔下的末日,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没有分崩离析的塌陷,甚至连景色都是平常的、缓慢的,但也着实是压抑的。

  ”驿道上铺满落叶,看不清路面,得小心走。“、”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一颗颗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船很干净,后舱空无一物,前舱铺着一只干净整齐的床,雪白的床单,雪白的枕头,简直像在医院里,锺书侧身卧着,服部匀匀地一起一伏,睡得很安静。”、”阿圆是否和我一样糊涂,以为船老停在原处不动?船大概走了一夜,星期天阿圆到哪个客栈来找我呢?“、”回客栈的路上,我心事重重。阿圆住到了医院去,我到哪里去找她呢?我得找到她。“

  就是这样的的文字,不紧不慢,不急不缓,却仿佛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扼住你的喉咙。人们总以为末日的崩塌是轰隆作响的,是急促的,其实不然,真正的末日,是安静的,无所适从的,安静才可怕,无所适从才会最没有安全感。轰隆作响,是生命的迹象,毁灭的背后却饱含着壮丽与希望。真正的悲哀与痛苦,永远都是悄无声息的。

  由此看来,爱得越深,告别带来的苦痛也就越大,那么,假若永远一个人,不爱恋亦不思念,岂不挺好?可那又何谈真正活过呢?世间,总是难得双全法的。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似悲凉的题目,却一转《失散了》中令人窒息的语调,文字渐渐明朗、真实起来。一个早已暮年的老人,将自己毕生最亲爱的人诉诸笔端,文字里满满的都是爱意,仿佛就连最艰难的时期,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而颇感甜蜜。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杨绛先生琐碎而细微地回忆着过往的生活:一家人去动物园看动物、去餐馆吃饭、去散步”探险“……他们的娱乐与休闲活动亦是那般的安静淡然。读杨绛先生的文字,她亦让你相信,书中自有一个富足的世界,无需向外苦苦索求。她记录着女儿与丈夫“格物致知”的乐趣,去动物园看动物,他们可以发现大象吃饲养员给的东西总是“一口吞之”,但自己进食却很精细;去餐馆吃饭,他们能够一眼看出,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总能找到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杨绛先生也记录文革,也提到”四人帮“、”三反五反“……但这些充满腥风血雨的政治运动,在杨绛的笔下也都悄然无声了。在书中,你难以找到哪怕一丝的对生活的抱怨、对他人的讥讽,她仿佛从未有过激烈的反抗,却将一切的坚硬与丑恶都于悄无声息间融化了。她不激烈,不愤慨,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力道。钱锺书翻译毛主席诗词时,窝在一间小屋子里,工作环境狭窄、简陋,但他因不满江青的作风,否决了袁水拍”换个房子“的提议,夫妻两人做着鬼脸说”要江青给房子!“,后来江青回话说:”锺书同志可以住到钓鱼台去,杨绛同志也可以去住着,照顾锺书同志“,杨绛此时却毫不客气地说:”我不会照顾人,我还要阿姨照顾呢!“江青无法,只得说:”杨绛同志可以带着阿姨去住钓鱼台。“像是太极,万物化生,徐缓有致。

  真正的读书人,内心是富足的、贯通的、睿智的、善良的、慈悲的,读杨绛先生的文字,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一直认为,文学是最尊重人的学科,因为它的本质即是如此。

  真正的读书人,是身藏功与名的,就像钱锺书辞去了联合国给予的职位,不吃”胡萝卜“,也就不用受”大棒“的摆布,钱锺书曾对杨绛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深知权势、名利为何物,因而他们深谙如何取舍。

  杨绛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读罢掩卷,那朴素,是深植于内心的宁静;那单纯,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追求;乔木说锺书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这纷纷扰扰的世间,古往今来,始终很难有人做到。

  我们仨经典读后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

  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

  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

  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

  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

  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本文来源:http://www.11qkm.com/dghg/28514.html

推荐内容